从出货量和销售额来看,目前LCD占据着显示屏市场霸主地位,但是,具有低功耗优势的OLED技术的发展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OLED自发光、结构简单、超轻薄、响应速度快、宽视角、低功耗及可实现柔性显示,被赋予“梦幻显示器”的称号,再加上其生产设备投资远少于TFT-LCD,正在得到更多生产企业的青睐,成为显示技术领域中第三代显示器件的主力军。
目前,手机屏幕及MP3、MP4用面板也是OLED的主要应用市场,赛迪顾问数据显示,随着手机和MP3、MP4等产品需求的增长,以及OLED生产企业产能增加,OLED显示屏市场自2005年开始快速成长,2008年,中国OLED出货量达到64.2万片,同比增长60.5%。
目前,OLED面板的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三个地区。随着三星SDI推出全球首款主动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AMOLED)面板,以及Sony推出11英寸AMOLED TV后,包括LG Display、奇晶、TMD及三星电子等厂商也加快了AMOLED技术开发的脚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厂商在OLED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中国政府高度关注OLED产业发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下,中国内地OLED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8年10月,由清华大学组建的维信诺公司在昆山成功建成中国内地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实现了小尺寸OLED显示屏的量产。截止到2008年年底,中国内地主要有昆山维信诺、汕尾信利、四川虹视等企业从事小尺寸OLED生产。而中国第一个AMOLED产业化项目已于2008年11月7日在广东佛山南海正式启动。此项目首期投资5亿港元,计划建设多条AMOLED显示屏生产线,年产5000万块2英寸全彩OLED显示屏。这一项目二三期将逐步增资建设第五代生产线,生产26英寸以下的中尺寸全彩AMOLED显示屏,未来还将建设第八代TFT-AMOLED显示屏生产线,可制造大中尺寸的AMOLED电视机。这一项目计划在2009年9月完成调试,第一条生产15英寸OLED显示屏的生产线将投产。
中国虽具有一定的OLED产业基础,但产业链尚未形成。中国没有面向产业化的成套OLED生产设备制造厂商,关键设备以及整套设备的系统化技术等都掌握在日本、韩国和欧洲企业手中。ITO玻璃、光刻胶、吸气剂以及封装用的紫外固化胶等原材料,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由于中国TFT技术发展滞后,面板制备技术薄弱,生产管理经验积累不足,缺乏OLED产业的生产、开发及管理人才,在有源OLED生产工艺开发方面困难重重。此外,中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企业融资的渠道狭窄,国家在基础研究、行业标准、行业资源整合方面的角色还有待强化。这些都是现阶段中国OLED产业化的薄弱环节。
目前,全球已经有多家公司从事OLED驱动IC的设计和生产,OLED有源驱动面板价格高、硅材料与有机材料匹配性较差等问题成为全球OLED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中国从国外引进驱动IC,在大尺寸和彩屏技术设备条件相对落后,资金投入相对缺乏,这些环节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OLED技术的发展。而在专利方面,小分子OLED材料和结构的基本专利主要掌握在美国柯达公司以及日本出光兴产等公司手里;高分子PLED材料和结构的基本专利主要掌握在英国CDT公司和美国DuPont等公司手中;在有源驱动方面,日本的三洋、Sharp、SEL、Eldis,韩国的三星、LG Display和中国台湾工研院都掌握一定数量的核心技术专利。
总体而言,国内OLED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几乎上游所有的材料配件都需要从日本、韩国等地购买。OLED设备目前虽然已经能够满足大规模生产要求,但还没有标准化,设备厂家对OLED生产技术的了解远不如拥有长期研发经验和生产经验的OLED业者。
由于中国在CRT和LCD的发展初期没能及时介入,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中国只能依靠低廉劳动力以强大的代工方式参与产业链上利润较低的组装及测试环节。而OLED的出现,为中国显示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OLED应用市场,发展OLED产业潜力巨大。赛迪顾问预测,2009年中国市场OLED需求量将达5392.8万片,未来三年,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终端需求的不断增加,对OLED面板需求还将迅速增长。 |